河北省建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5200多家
形成搭建平台、成果展演、厚植基础、导师带徒的一个闭合式激励引导职工开展技术创新的工作链条
从省政府新闻办6月18日召开的河北省持续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以来,围绕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和省工会十三大“三三二三”总体部署,我省各级工会联合有关部门扎实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从总体上看,我省已形成搭建平台、成果展演、厚植基础、导师带徒的一个闭合式激励引导职工开展技术创新的工作链条。
搭建平台,即加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我省立足企事业单位生产科研一线,原则上以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为带头人,以一线技术工人为主要成员,组成5人以上的创新团队,因企制宜建设固定工作场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活动。近年来,通过实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倍增计划,已建立全国示范性、省级、市级、县级和企业级等不同层次的创新工作室5200多家,其中国家级18家,位居全国第一。同时,还建立了一批联合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联盟,建立起全时空、全领域、全方位无缝衔接的大交流平台。全省各级创新工作室汇集中青年高技能人才4万多人,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术协作等活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5万多项,取得较大创新成果2万多项、实现成果转化1.6万项,获得国家专利2.5万项。
成果展演,即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交流转化。近年来,我省累计举办各级创新成果展演1000多场次,展示创新成果10.5万项,职工观摩210多万人次。对展演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创新成果,分别给予每项成果完成人一定的奖励;对一、二等奖成果第一完成人,符合相应条件的,由省总工会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同时,获奖作品还会被推荐参加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和推荐提名申报省科技奖项。2020年,6项创新成果参加全国职工创新成果交流,获奖4项,居全国首位;提名推荐申报省科技奖项,共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
厚植基础,即以“小切口、大服务”厚植职工创新理念,组织引导企业职工开展“五小”、qc小组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五小”包括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贯穿于职工一线生产科研的全过程;“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据不完全统计,职工参与的群众性创新活动,累计产生成果1000多万项(条),且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深受企业和职工欢迎。
导师带徒,实际上解决的是新时代技艺创新传承的问题。我省在全国工会率先建立起创新导师队伍机制,并将其作为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评审命名的重要条件,以制度形式确保技术创新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据统计,目前,全国示范性和省、市级创新工作室的导师队伍规模达到3800多人,累计开展订单式培训、技术咨询和创新指导22.6万人次,在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上取得丰硕成果。(记者方素菊)